【理论学习】思想之旗领航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②)

2022年09月06日 13:25  

      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伟大历史时代召唤思想理论创新,丰厚实践沃土孕育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在思想上成熟、理论上自信的集中体现。

  这一理论体系主题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新时代对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思想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就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重大论断、重要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大大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理论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之中,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部实践之中,是我们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根本所在、关键所在。

  这一理论体系系统全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这一思想统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在统一,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这一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是这一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起支撑作用的四梁八柱。“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相互融合、有机统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凝结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八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理论体系继往开来。马克思主义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始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基本原理和最新成果相贯通,一以贯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忠实传承和创新发展。这一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系统回答重大时代课题,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讲出了许多新话,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书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十四个坚持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坚持新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犹如列宁所说的“一整块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整体把握、全面理解、融会贯通。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体系完善不会止步,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在指导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中,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而持续发展、丰富和完善,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武器?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人类思想的每一次飞跃,总伴随着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激荡、共进同行。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又具有巨大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它源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实践导向。这一思想是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丰富发展的,是在推动实践、指导实践中成熟完善的,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求真务实、实践第一的科学态度,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勇于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一个指导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阔步前进的战略体系,在指引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展现出巨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全局性变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聚焦脱贫攻坚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伟力。

      知识链接:正确理解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


上一条:【理论学习】人间正道开新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③)
下一条:【理论学习】思想之旗领航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①)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专网 版权所有